需求决定功能形态--聊LOFTER的“动态”

LOFTER的用户都知道APP里有一个叫做动态的东西,里面可以看到自己关注的人的各种互动行为,类似喜欢啦关注啦之类的东西。

这个功能从需求来说是没有问题的,可以帮助用户发现更多的内容,而且还不会污染自己的FEED。可以上线这么多年了一直不温不火,看的人用的人都很少。而功能和设计与之一模一样的Instagram的动态却一直占据着消息页的默认帧这种重要的位置,那么为什么两个需求一样、界面一样的设计却会面临完全不一样的待遇呢?仅仅是因为图片小?Instagram的也很小呀。

很多时候产品功能的成功不是因为交互或者UI决定的,而是由一系列更加根本的问题,比如说目标用户、使用场景、打开契机等。首先LOFTER的定位和Instagram就不一样。前者更偏重记录作品和阅读,或者更偏重于社交和分享。其次,2款APP的用户关系不一样。Instagram的用户关系有点像早期的微博,里面有大量的熟人,或者强关系的好友,因此你重视的是“人”;而LOFTER里大家不关心你这个“人”是谁,他们在乎的是你产出的内容是否好。因此Instagram的用户才会经常去翻阅动态一帧,去看看这些“好友”最近在关注些什么,无论内容有趣与否,我至少清楚了他们的生活状态。而LOFTER的用户,我实在想不出我为什么要去看一个个我根本不熟悉的人在做什么,他们互动的内容和我关系不大。我完全可以通过好友推荐的作品,或者浏览标签去发现我喜爱的“内容”,顺带关注一下产生这些“内容”的作者,仅此而已。

说到这里,如果我的假设成立,那么优化视觉放大缩略图这些的意义都不是很大了。如果让我来改进这个功能,我要么彻底放弃这个功能,让用户通过好友推荐、算法推荐、标签体系、或者到具体某个用户的主页去看他的动态,反正怎么样也比当前这个没人care的页面强。或者硬要保留这个页面的话,建议做成“好友赞过的内容”,即把“内容”而不是“人”放到第一位,通过双瀑布流的展示将内容最有效的聚集供用户发现探索。即如果说未来发现页的图墙是看算法推荐用户潜在的喜欢的内容的话,“好友赞过的内容”就是通过人去发现潜在的有意思的内容。

评论

© 姜风遥 | Powered by LOFTER